习惯纠正与养成
1. 审题习惯
在我高考后所辅导的多位学生中,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审题时手里不拿笔。其实这是风险很大的做法。
为什么是“风险”很大呢?
因为他们常常漏掉很多题目中有的条件或者将条件看错,比如“光滑”二字没看到,“选择错误选项”看成了“选择正确选项”……所有这些遗漏条件或者条件看错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审题问题。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:
手里拿一支笔,随时勾画关键词。
常见的关键词有:“正确”“错误” “光滑”“粗糙” “化学方程式”“离子方程式” “雄性”“雌性”……
虽然是很细微的一个改变,但确实能有很显著的效果。记得高中老师说过:“你失分的20%都来自审题问题!”因此,请一定做到手里拿一支笔,真的能避免绝大部分的审题错误!
2. 做题习惯
说白了就是“限时训练”,这个会伴随每一位高中生高中三年。
大家都知道高考本质上就是一个限时训练。而想要在高考考场上胜出,最好的办法就是全方位还原高考的考场氛围和感觉。这时候,平时作业和练习中的限时就显得弥足珍贵了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:
1. 作业限时。只要开始动笔,就要先限定好一个时间。如果不知道限时多久,就大概估计一下以你的水平做完这些需要多久,然后往前推5-10分钟,可以让自己更有考场的紧迫感,然后再开始计时。
2. 训练限时。最好是还原考场时间,比如如果是数学的一套选填,那你的限时就应该是45-50分钟,如果是英语的一套客观题,那你的限时就应该是40分钟左右……
* 在限时完成训练后,看看自己所用时间是多于还是少于限定时间。
如果少于,下次再限时短一些,这样能使你一直处于自己的舒适区进行学习,效率最高;
如果多于,还是先反思:哪些题目占用了我较多时间、哪些题目还不太熟练导致我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?订正完答案后重点关注那些耗时多的题目,并做好总结(后文会详述),下次限时保持原时间。
3. 总结习惯
在我辅导过的高一学生中,他们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:做题后从不总结。这常常导致他们更正完一道题后,再做同类型题时依然不会做,让他们逐渐失去了信心,不知道到底怎么才能提分。
殊不知,“题海无涯,总结是案”。高中时常常有人问我:“你做题是真的少,为什么还能一直名列前茅?”我回答的就是这句话。
因为只有总结,你才能由几道题推出一类题的解题规律,归纳出一类题的解题方法,从而少做了很多不必要的题。那么具体怎么总结呢?
1. 个性化。总结不是把答案书上的解题过程抄在题目边上,而是要具有“个性化”。何为“个性化”?即你有你自己的思考,你的笔记是只针对于你个人的。比如,你可能这道题就卡在了那一步上,其他都没有问题,那么你就只用写那关键一步的思路,而不用把整个解题过程写上去。
2. 简洁性。我们力求用最简短的文字或符号来达到最精炼、最高效的总结。在总结一道错题的解题思路时,用箭头代表步骤来简化文字,用专业术语代替口语等等…… 如果你不能用很简洁的话写出来,那只能说明你还需要再花时间研究答案的解题过程。
Warning
很多我辅导过的同学都是把一道题的所有过程抄上去,而且还是大页大页的文字,之后回头来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重点是什么。
3. 建模性。
全国前十高中的很多同学都有“建模”这个习惯,即由几道相似的题抽离出一类题的解题模型。如:
在总结参数取值范围类问题时,总结出两种主流方法:“求函数最值”和“参变分离”;
在总结求解力的动态平衡问题时,写好方法大全:“平行四边形法”“三角形法”“相似三角形法”“正弦定理法”;
在求解滑块木板问题摩擦力方向时,写好加速度与摩擦力方向的对应条件;
……
建模之后得到的解题方法叫做“通解”,即可以运用在一类题中,而不是针对于个别题型。所以,只有具备了建模思维,才会有举一反三和迁移变化的能力!
4. 结论性。我们高中有一个词叫做「二级结论」
“二级结论”:通过基本性质、定理、公式推导出来并广泛应用的结论性质
比如:
关于连接体物体按质量分配力的大小的结论
关于某点中心对称的函数表达式的结论
……
这些都是从一些很基础的推导或证明中总结出来但书上没有的结论。你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一下,记在教材上/错题本/笔记本上,在以后写小题的时候用上它会节省大把大把的时间(我们平时听到的「秒杀」,本质就是二级结论的应用);在做大题的时候虽然不能直接用,但也可以用来引导你的思路,帮助非常之大。所以在平时多积累一下,到高三你的解题速度会远远大于其他同学。
4. 复盘习惯
试读结束,此处字数已达1680+。
阅读全文请购买完整版经验宝典。